“18岁胖几斤就要被废?那40000次跳水算白练了?”
照片一出,评论区直接炸锅,有人说她肚子鼓得像偷吃了整袋辣条,有人说她再不减肥就要退役。我盯着那张训练图看了半天,不就是紧身衣勒出点肉痕嘛,谁家发育期不撑衣服?可键盘不管这些,他们只要“水花消失术”永远停在14岁。
事实是队里食堂阿姨最清楚,她早餐只能打两个蛋清,半片面包还得称,多一克都要被教练瞪。午餐更狠,一百克鸡胸加五十克米饭,苹果切好上秤,差十克就扣。奶奶亲手炖的红烧肉,她舔一口就算过节。就这伙食,还能吃出啤酒肚?你行你上。
体重涨是因为骨头在长。队医量了,她半年高三厘米,骨盆宽了两指,这是女性发育的正常节奏。可跳台项目最怕重心变,空中翻三周,多一两都可能拍成水煮蛋。教练组连夜开会,把原来的起跳点往后挪五厘米,给她重新算转速,像给自行车换大号齿轮,得一点点试。
有人拿她跟伏明霞比,说伏皇后当年也卡关,卡完照样拿金牌。可没人提伏明霞卡关时已经转跳板,体重可以沉在水里,不用十米台硬刚地心引力。全红婵现在没退路,国内十米台卷成麻花,十二岁小将排队往上冲,她只要退半步,名额就被人顶掉。
更麻烦的是伤病。 ankle关节抽水那天,医生抽出9.8毫升积液,警戒线才3毫升,等于脚踝里灌了一瓶盖水,还要从十米往下砸。腰椎第五节突出,压着神经,她弯腰绑鞋带整条腿发麻。手腕软骨磨到发毛,做抱膝动作像玻璃碴子里拧毛巾。报告写得很白:再高强度训练,有瘫痪风险。这四个字,父母看见当场就哭了。
可她还是每天第一个到馆。怕迟到,把闹钟设在五点二十,响铃第一秒就爬起,怕惊醒室友,摸着黑穿袜子。脚踝太肿,鞋码从37变39,她干脆把鞋后跟剪掉当拖鞋走。录像里,她起跳高度掉了七厘米,空中姿态依旧像尺子量过,只是入水角度差了两度,水花就开花。教练吼她,她抹把脸继续爬上跳台,一句“再来”让全场安静。
网暴也在继续。有人把她的采访剪成带货视频,卖蜂蜜卖骆驼奶,AI声音模仿她爸,一口塑料普通话“老铁支持一下”。她爸在田里接到电话,气得手抖:“蜂蜜十几块一斤,糖都买不到,别害我闺女。”人民日报下场点名,平台才忙不迭删视频,可链接早转出没影。流量吃完,留给全家的只剩骂声。
最夸张的是去年她回老家养伤。村口变成打卡点,主播架着长焦拍她窗户,无人机嗡嗡往院子里钻。旅行社推出“全红婵一日游”,88块包盒饭,还送同款发夹。她妈想出门买菜,得戴草帽低头溜墙根。小姑娘被拍到半夜哭醒,第二天还得笑着回训练,因为“不笑又被说耍大牌”。
教练组现在给她上双保险。体能师把核心训练拆成五组,每组八分钟,中间插筋膜放松,怕她腰椎抗议。营养师把每天热量精确到小数点,周末允许吃一块掌心大的紫薯,她高兴得拍照发群里。康复师最夸张,让她在蹦床上练翻腾,减少关节冲击,远看像小朋友跳床,谁能想到这是奥运冠军在补课。
队内测试她跳了376分,比巅峰期低二十,依旧稳拿队内第一。队友说:“她胖三斤还是妖怪级。”数据摆在这:同样的207C,她打开时间比十四岁那晚慢了0.12秒,可依旧能把水花压成巴掌大。裁判打分表上,五个9.5,两个9.0,写得很白——人家还在顶级。
至于未来,没人敢打包票。女子跳台选手的运动寿命短得像雪糕,十二到十六岁是黄金档,翻过二十都算老将。可她偏偏不服输,夜里给自己加练,蹦床上翻十次才肯睡。问她图啥,她咧嘴笑:“我就想跳给咱村看,给爸妈看,给自己看。”没有豪言,却比谁都硬核。
所以别急着唱衰,她正把发育关当升级副本打。通关奖励不一定是下一枚金牌,但一定是一个更扛摔的全红婵。
她还能回到巅峰吗?谁知道呢,反正跳台还在,她就还会上去。